不是每个商业IP都有美好的“红利”!
时下流行的“IP”概念,从游戏、电影等文化产业一路烧到了实体商业。绑着IP营销似乎已经成为各大购物中心的标配。看上去眼花缭乱的IP+商业,为何如此之火?IP是否真的是实体商业的一剂良药呢?
2015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0,385.66十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同时,中国文化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约6.2%,在前十大经济体中领先。中国地区发展还不平衡,全国有10个地区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些地区的居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更强烈,其中北京、上海、江苏、辽宁的文化产业占经济总量已超过15%,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文化”而买大单。
一边是各种发端于儿童动画、成人动漫、网游、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影视作品的IP都急于找到变现的方式;一边是商业地产或购物中心也翘首期盼富含更多人文情怀的IP赋予其温情乃至“灵魂”,于是两者大有一拍即合之势,近年来一大波捆绑着“IP”的商业体就这样火热了起来。
什么是IP商业?
在传统的知识产权体系里,IP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也就是指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简而言之就是“智力成果权”:一类是著作权(也称为版权、文学产权),另一类是工业产权(也称为产业产权)。你要使用别人的只是产权,就得购买付费后才能使用。
运用在商业中,不只是把IP看作是知识产权,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形象;一个好的IP可以来自不同领域,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动漫、游戏……
IP+购物中心的模式,或者更广泛一点的说IP+商业之所以能在今天逆袭,恰恰是因为今天的商业环境不缺乏“物质”,缺乏的是“情感”,是“温度”。大量的综合体入市,导致大众型消费市场陷落。
如今,传统的简单商业交易逻辑已面临巨大挑战,在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指引下,交易需要有场景的导入。在这个客群分散、难以抓取的时代,IP是一个极佳的场景工具。虚拟现实、展示美陈等新的技术工具更可以让消费者似乎真的来到曾经想象过的场景,于是属于IP的时代到来了。
一只熊和它的朋友们的成功案例
对一个IP商业实体化的转变,也许一个实例更具感性认识。
比如这个拥有2亿多活跃用户的聊天软件Line,在第一年就靠卖表情——Line Friends(布朗熊和它的小伙伴们),轻松赚得七千五百万美元。并在不断强化萌物形象后,加深了这个IP对于粉丝的感召力,同时加快了它的IP商业化进程。由Line Friends衍生出来的跨界合作,成为了一个IP商业化非常成功的案例。
品牌零售店
LineFriends线下实体店拥有两种模式:零售店和零售店+咖啡厅的复合业态。这些实体店成为了粉丝交流聚集地,在增强粉丝粘度的同时也拉动周边产品的销售。而对于不太了解Line Friends的人群,这些体验店的开设亦是最好的宣传方式之一。
品牌零售店+咖啡厅
这些线下实体店让Line Friends从二维平面之中跳转到立体三维空间之中,让喜爱Line Friends的消费者能近距离地接触,从门店设计、陈列、装饰等,无处不在强调这个“萌物IP”形象。
2016年7月16日,这个亚洲第一卖萌天团Line Friends全球最大线下门店在广州正佳广场开业,千平米商场最高峰时是创造了单日人流量10万人次的纪录。
除了在实体店中主题百货式的转化,Line系列还跨界融合,与许多知名品牌合作。
与化妆品品牌MISSHA合作
韩国化妆品品牌MISSHA与Line Friends携手推出合作联名彩妆,原有的彩妆系列结合Line Friends可爱形象,在产品设计和包装上下足了功夫,以可爱的包装和强大的功能性吸引了不少女性消费者的关注。
与美心月饼合作
与优衣库合作
LINE系列是漫画形象IP与商业体结合成功的典型,把网上巨大的粉丝流量变现,就是IP应用在商业中的一个现实例子。
从投入成本、商业资源、操作能力、粉丝量和变现能力等5大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在当前市场中,动漫、游戏及影视类IP是最能为购物中心既带来人流又带来变现的三类IP,其中又以动漫为最高。文学、音乐等类别虽然投入成本低,但粉丝量和变现能力较差。
IP与商业体的牵手,别说“但求曾经拥有”
哆啦A梦、Line Friends、熊本、魔兽、星际迷航、阿狸、小黄人等各大动漫、电影IP主题展轮番上演。尽管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IP活动整体费用,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商业体愿意慷慨解囊笑脸相迎。为何?
因为,对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来说,他们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流量。
购物中心觊觎的是IP的流量入口价值,他们垂涎IP就是因为其在流量入口和商业变现上有更大想象空间。一场哆啦A梦展能带领全城“75”“80”后和他们的孩子们重回温馨趣味童年,一场魔兽show能带来“80”“90”甚至“00”后的魔兽迷们的狂欢。
不过很多购物中心反馈的现实是,花了几百万砸出来的可能就只是几天的客流和销售额增长,对实际的租金增长未必有很强的直接效用,可谓治标不治本。
如果选择的IP活动与购物中心定位不匹配,对购物中心的长期品牌塑造也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若平日无客流,仅靠促销活动或者IP类活动来引流无异于“饮鸩止渴”。
购物中心营销的最终目标是: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来到购物中心,不是因为某个品牌或某场活动,而是因为购物中心作为一个平台在吸引他,而这个吸引力就是购物中心品牌力,是购物中心自身拥有的超级IP。
K11艺术展览
比如,上海大悦城二期一直以25-35岁潮流年轻为人格化形象,围绕“浪漫、时尚”这一人格属性,持续生成文化内容,形成情感连接,他们利用《魔兽》进行的IP展,就实现了客流带动同比增长143.7%,营业额增长15%。
比如在上海K11进行的《莫奈》IP运营展,为K11奠定艺术、人文的人格化形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客流带动同比增长150%,营业额增长20%,将莫奈的IP粉丝转化为流量,又将客流转化为K11的艺术化人格粉丝,成为K11稳定的流量源。
IP也不是包治百病,你再萌也会老啊!
随着2016年渐渐流逝,可以发现,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升级,IP的开发及市场运营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优质IP把控在少量企业之内,行业的IP交易次数减少,人们看待IP更加理性。
对于实体商业来说,IP如果不能应用,则只是一个无用的概念。在商业定位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自主IP,这个自主IP应当能起到商业中心话题担当、颜值担当和效益担当的作用,即要有人格化演绎,具备视觉冲击力,还要能为商场带来持续的流量变现。
黎瑞刚说:对IP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转化。不是每个大IP都能变成具有高商业价值的产品。
实际上,成熟的IP资源有限,未来很可能出现IP资源荒,需要提前考虑如何与掌握IP资源的运营商合作。未来,商场与IP合作的回报,除了租金的增长,还可以探索其他的变现方式。每一个IP都是有周期的,伴随时间的推移、消费人群的更新,商家需要对IP的植入进行场景与业态创新,以持续吸引“喜新厌旧”的消费者。
转自:网络
免责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玩具说”网)”的文章,均由作者发布或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文章内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网联系删除,请发送邮件至zhan@wanjushuo.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新闻热榜